嘉祥县农业和农村“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

索引号: 113708294941001661/2011-08906 发布机构: 嘉祥县农业农村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历史规划
成文日期: 2011-11-07 失效日期:
有效性: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嘉祥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关键时期,是调结构、转方式、促增长、求突破的攻坚时期,是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潜能释放、厚积薄发、动力增强的孕育时期。立足“十一五”奠定的坚实基础,科学谋划“十二五”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蓝图,对于妥善应对未来五年新形势,稳步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具有重大意义。

一、“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攻坚克难,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总基调,以对接主城区、融入都市圈为着力点,对农业整体工作进行了宏观布局,创新服务方式、方法,培育新的农业经济增长点,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突出抓好产业项目,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农业产业化、标准化,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重大进展。

1、强农惠农政策得到全面落实。落实粮食直补和农资补贴资金26859万元,小麦良种补贴2591万元,玉米良种补贴1552万元,水稻良种补贴393万元,棉花良种补贴1552.5万元。2009年承担的棉花和大豆高产创建、2010年承担的两个小麦万亩高产创建和棉花、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区建设,经省市专家验收,产量指标均达到了农业部规定的任务要求,争取建设资金120万元。2011年承担的疃里镇整建制高产创建建设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区已通过了省市专家验收,完成了任务指标要求。累计小麦保险和玉米保险投保面积56.1万亩,理赔331万元。小麦收获面积85万亩,平均单产460公斤,总产达到39.1万吨,单产和总产比2010年增幅分别达到5.14%和14.3%,实现了小麦生产在大灾之年不减产和连续九年增产的目标任务,确保了粮食生产安全。

2、高效农业发展格局纵深推进。采取农业内涵式、规模化发展路子,布局区域化产业,加快推进方田建设,整合捆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集中投放,着手规划机场东路两侧片区、高速公路出入口周边区域、338线北部片区、嘉金线西侧青吕--仲山北大洼四个现代农业示范区,整合土地、劳动力、资金、项目等要素资源,启动建设了万张乡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建成10个日光温室大棚、120亩阳光高新技术农业(草莓育苗)、70个冬暖式大棚蔬菜、700亩德诚观赏景观苗木花卉、1500亩扭头河绿色苹果种植、15个竹棚3.2万平方米秀珍菇等基地,树立了样板工程,打造了产业亮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发挥了示范、带动效应。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蔬菜、食用菌、畜牧、优质林果、苗木花卉等特色产业为重点,立足建设济宁西菜园,着力打造济宁市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依托祥丰种业和满硐食用菌基地,带动建设老僧堂乡韦庄、万张乡宋王、仲山乡布山等高标准规模化蔬菜、食用菌大棚生产基地11处、大棚1100个。渔业养殖面积达到9550亩,产量3920吨,产值5900万元,名优水产品种养殖面积5700亩,休闲渔业20处540亩,规模养殖基地16处3100亩,建设农业部第四批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一处。

3、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稳步推进。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完善土地流转合同,促进土地依法、有序、规范流转,已建成5处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大厅,全县土地流转面积7.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8.1%,共涉及农户2.2万户。100亩以上的规模流转4.26万亩,占流转面积的56.8%。土地的相对集约经营生产性投入每亩减少200多元,农户收入平均增加160元以上。着重围绕资本投入,把土地流转与农业招商引资相结合,积极引进一批农业企业,通过租赁农村土地,投资建立农业生产基地,推动土地高效流转,如德诚公司以每亩1000斤小麦的价格租赁216户群众700亩土地发展优质苗木花卉种植,阳光农业公司租赁120亩建成草莓育苗基地;着重围绕发展龙头企业,把土地流转与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相结合,发展土地规模经营,带动农村土地规模流转,如纸坊宏祥牧业公司流转一般农田670亩发展标准化养殖小区16个,户均饲养商品肉鸭2万只,年纯收入近3万元,六合公司流转土地630亩,建设肉鸡、肉鸭标准化饲养大棚52处;着重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把土地流转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发展大蒜圆葱、细毛长山药、白菊花等特色农产品发展高附加值产业基地,拉动土地有序流转,如引进浙江客商在仲山租赁400亩建成杭白菊种植基地,马村河南刘村整村流转750亩发展马铃薯、木耳、丰产林基地;着重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推进设施瓜菜、食用菌规模发展,提高集约化经营水平,推动土地健康流转,如圣丰种业建成1060亩圣丰院子工作站,在疃里镇、马集乡流转5000亩发展自有小农场,嘉祥鸿运富民土地托管合作社吸纳本村236户全部入社,并带动邻村300多户农户入社,流转土地3000余亩进行农作物良种繁育,每亩增收260元。

4、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效显著。从创建农业品牌入手,助推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现代农业建设。围绕我县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白菊花、特色林果等特色农产品制订了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成立了农产品“三品”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领导小组,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门资金加大品牌创建的奖励扶持,实施科技下乡为农产品名牌创建提供智力支撑,以优势农产品产业为重点,集中培育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基地,建立蔬菜县级蔬菜监测点10处,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2处,其中省级2处。已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6个、绿色食品认证11个、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认证面积达16万亩。注册商标达到29个,逐步打响了“嘉祥农副产品”品牌。

5、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圣丰、祥丰、六和等八个龙头企业实施重点扶持战略,集中捆绑涉农项目、资金、政策倾斜。对实力强、资信好的龙头企业给予一定的信贷授信额度,破解资金瓶颈。新增市级以上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达到22家。建有省级以上研发中心1个,质检机构通过计量认证3个,通过ISO9000、HACCP等质量体系认证9个,获得省以上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3个。引导企业、合作社、基地与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投入建设自有基地,提升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目前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的规模基地已达20多处,提升了产业快速持续发展能力。圣丰、祥丰种子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良种繁育使农民亩收益提高260多元。规范实体性农民专业合作社,跨乡镇、跨区域综合性合作,新增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8个,达到157个,近4万入社社员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受益。大豆产业初具规模,,从事种子企业达20余个,在黄淮地区的种业龙头地位非常稳固,圣丰种业综合实力位居国内油料作物种业第一名、山东种业前三强。圣丰豆业与美的、步步高、九阳等龙头企业对接,开发了豆浆粉、专用豆浆豆系列产品。嘉冠油脂化生产能力已达到日加工大豆3800吨。具备大豆产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延伸可能。

6、农产品流通市场逐步规范。严格执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强化市场监管、监督,加大农业、工商、质监、畜牧等部门联合执法力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启动了放心农资下乡进村暨农资打假活动,截至目前出动517车次2600人,查处违法案件15起,假冒伪劣种子、化肥、农药30余吨,挽回经济损失60余万元,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宣传栏和标语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举办各类培训班60场5000人次,通过科技下乡、现场咨询,发放宣传材料20余万份,提高了农民识假辨假能力,维护了农资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维护了农民合法权益,确保农业生产安全。调解农资纠纷案件43起,挽回经济损失160余万元。

7、科技支撑农业能力再上新台阶。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加强科技创新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应用研究,实现种养加、产学研、良繁推一体化发展,推动增长方式从物质投入向科技运用转变。已建成圣丰育种、祥丰蔬菜、满硐食用菌等五大实验室。圣丰种业建成全国唯一的大豆育种院士工作站,国家大豆改良中心试验站,成立豆业发展顾问委员会、大豆产业研推办公室、大豆食品研发中心。祥丰种业和济宁移动联合,正在建设智能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把物联网运用于瓜菜种植、畜禽养殖,实现技术信息高效联接,提高科技在农业中的转化率。采取多形式、多途径的合作办学模式,培养大专、本科、本科专业证书312人,中专学员209人,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科技下乡256次,受训学员达23000余人,扩大了农广校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培训范围和专业教学班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和致富带头人200名,使更多农民掌握一技之长。成立了12316专家服务热线,3900余名农村种植大户实行全省手机联网,在中国农业信息网利用“一站通”发布农业信息8000余条。在全市首家启动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荐施肥专家系统,采集覆盖全县15处乡镇710个行政村6657个土样,化验分析17个项目7.5万项次,配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推荐施肥专家系统触摸屏16台,提供高中低三个产量水平、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大蒜、水稻五种作物的科学施肥配方,实现农业节本增收。

8、可持续发展农业收获新成效。全县建设农村户用沼气池3.8万户,占适宜农户入户率的30%;建设畜禽养殖场中小型沼气池69处,总容积6500立方米;在建大型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一处,总容积1000立方米。争取到国家省、市农村户用沼气建设项目9900户,扶持资金2329.5万元。承担完成纸坊镇1.95万亩国家标准粮田建设。累计推广配方施肥面积360万亩次,其中小麦143万亩,大蒜25万亩、玉米93万亩、棉花92万亩,大豆7万亩,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效达85元,累计节本增效达30600万元。发放施肥建议卡183200余份,发放测土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汇编材料、明白纸和宣传挂图等材料40余万份。减少不合理施肥(纯养分)1.26万吨,减轻了不合理施肥造成的面源污染。

二、“十一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形势

展望“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前所未有,嘉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不容乐观。综合分析未来发展环境和现实基础,嘉祥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诸多有利机遇,也要面对一些突出矛盾和严峻挑战。

(一)有利条件

1、基础地位更加突出。工业化水平越高,越需要农业为其提供优质原料和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越需要拓展农村市场;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优质化、多样化的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的生态保护、休闲观光和文化传承等功能更加重要;农产品价格几乎是整个物价的“晴雨表”,农业对稳定物价的影响举足轻重,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2、政策支持更加有力。随着“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逐步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支持水平将进一步提高,农业投入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农业补贴标准将逐步提高,农产品保护收购和贮备机制将逐步完善,农村金融服务将逐步改善,在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将进一步提高。

3、发展基础更加牢固。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将不断改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能力将稳步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逐步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体系将更加健全,农业从业人员素质将逐步提高,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将得到合理保护,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牢固。

4、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经济发展方式的整体转型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嘉祥对接“济宁西跨”城市群,为我县农业产业转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完善了推进措施,为推动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5、内外部机遇更加凸显。

一是全球经济格局调整机遇,为我县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创造了条件,利于更好地实施“引进来”与“走出去”战略。二是国家扩大内需的政策机遇,为我县开拓内需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巨大商机。三是山东省“一区三带”建设的战略机遇,将对发展产生强大拉动效应,并将为我县创造出更多协作机会。四是济宁市各类规划深入的发展机遇,将对我县农业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拉动效应。五是嘉祥县自身发展的战略机遇,我县进入方式转变、结构转型、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发展活力进一步提升,经济增长的接续能力、内生动力、内在活力将会明显增强。

(二)不利因素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多建于20世纪50至70年代,普遍存在设施陈旧、老化、耗能高、产出低、布局不合理等问题,超期服役,虽得到局部改善,但设施标准也不高,整体恶化势头没有明显改变,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2、农业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少,但结构层次偏低,加工水平较低,传统型的初级加工多,基地建设滞后,辐射带动能力较弱。缺乏高端、高质、高效益的精深加工龙头企业,产业链之间的一些环节还存在脱节、断链现象,农产品的附加值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

3、农业弱势产业地位没有根本改变。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水平,农业结构、生产水平、物质装备等与现代先进农业的发展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特色优势农产品聚集度不够,区域布局仍不合理,集中连片规模小、档次低,农业的规模优势不明显、比较优势不明显。紫皮大蒜、白菊花、细毛长山药、鲁西黄牛、小尾寒羊等地方优势品种仍处于保种阶段,在市场中缺少“发言权”。

4、利益联结机制尚未真正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基地、农户联结的紧密程度不够,仍停留在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直接造成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大多数农户的生产缺乏组织引导,缺乏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低。

5、农业服务体系比较薄弱。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薄弱,农业科技推广难以到位。近几年乡镇专职从事农技工作人员逐渐减少,很多农技人员被抽调去从事其他工作,农业科技力量不足;在职人员出现年龄“老化”,技术指导和服务跟不上,满足不了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6、农业行政管理相对分散。农、林、水、机、牧块状分割,各负其责,各行其事,协作不足。农田水利、农业开发、农业产能建设等涉农项目管理分散,缺乏有效的协调共进机制和项目资金整合捆绑措施,不利于集中力量干大事,出亮点。

7、农业投入缺口较大。当前农业生产主要靠农户自身投入,农业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一些科技含量高的农业新技术难以推广应用。金融服务体系在乡镇服务机构少,门槛高,对农业支持力度不够,农户小额贷款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满足不了生产经营需要。

8、土地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最大制约。现行土地家庭分散经营的弊端逐步显现,比较效益提升空间不大。我县农村土地经营权确权欠账大,制约了土地经营权的有序流转。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土地,因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所引起的量的减少,将直接导致农业发展受到约束,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水平仍然较低,影响了农业结构调整升级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三、“十二五”指导思想、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总的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推动科学发展、实现跨越崛起”的总基调,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以农民增收为主线,以对接主城区、融入都市圈为着力点,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多元化服务,加快培植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着力发展种养加销、科研一体化,创新农业经营业态,以现代科技为手段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农业、城郊型农业,培育新的大的农业经济增长点,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努力建设产业发达、生态文明、和谐幸福新嘉祥。

(二)发展目标

1、深化农业结构调整

做大做强林果、畜牧两大优势产业。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效益”开发战略,规划纸坊、满硐等南部乡镇名特优质林果生产区,以发展早、中熟品种为主导,以银水杏、桃、方柿、核桃等名特优稀新品种为重点,积极开发本地优良乡土品种,合理设计树种、品种的结构与搭配,保证果品全年供应。加快推进嘉祥街道、卧龙山镇苗木花卉基地建设,规划马集、大张楼、马村、孟姑集等乡镇速生经济林生产区,进一步扩大梁宝寺镇、大张楼镇速生丰产林基地规模。创建洙赵新河下游人工湿地工程,实现水陆立体化种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和标准化基地。充分发挥我县畜禽生产资源优势,针对济宁都市圈市场需求,加快发展牛羊、生猪、肉禽养殖业,重点做好小尾寒羊、大蒲莲猪,济宁青山羊国家级保种场的建设及开发利用,规划黄垓、马村、梁宝寺、大张楼等乡镇小尾寒羊、鲁西黄牛特色畜牧养殖区,着力推进黄垓乡牛羊养殖园区和卧龙山镇肉鸡标准化示范园区开发建设。到2015年,全县畜禽总量达到4000万头(只),畜牧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0%。

加快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在继续抓好小麦、棉花、大豆高产创建示范县建设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玉米高产创建示范县建设及整建制高产创建示范县建设项目。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逐步实行规模经营,实现全县粮食生产的稳产高产和优质高效。“十二五”期间,要全面推进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建设,力争进入粮食产量20亿斤生产县系列。

扩大蔬菜生产规模。按照“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原则,重点抓好大蒜、西瓜、设施蔬菜、精细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生产的标准化、区域化、规模化、优质化、专业化。到2015年,大蒜、圆葱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西瓜、甜瓜种植面积达5万亩,高标准冬暖式大棚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万亩。

主打三大特色农副产品。加强嘉祥白菊花、细毛长山药、嘉祥紫皮大蒜等三个研发中心建设,进一步扩大三大特色农产品生产规模,推动地方优势名牌农业产品上规模、上档次。

2、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

根据农业区域自然条件差异,合理引导农业生产区域布局,促进优质农产品、优质农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着力推动“八大特色种植基地”建设,全面提升乡镇(街道)特色农业经济板块。规范发展万张乡、满硐乡、仲山乡蔬菜主产区,重点建设以满硐乡、孟姑集乡为中心的有机大蒜种植基地,以卧龙山镇、马集乡为中心的嘉祥大蒜种植基地,以金屯镇为中心的甜瓜种植基地,以仲山乡为中心的西瓜种植基地,以纸坊镇为中心的白菊花种植基地,以疃里镇为中心的嘉祥细毛长山药种植基地,以嘉祥街道、卧龙山、万张、疃里为中心的精细瓜菜种植基地,以梁宝寺、黄垓为中心的良种繁育基地。其中,发展有机大蒜3000亩、大蒜圆葱10万亩、西瓜甜瓜3万亩、反季节西红柿5000亩、其他精细蔬菜1万亩、白菊花1000亩、细毛长山药1000亩。

全面启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在完善万张乡万亩农业科技示范园基础配套的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和乡镇,邀请大专院校、科研部门、规划设计部门进行科学论证,着手进行机场东路两侧片区、338线北部片区、嘉金线西侧青吕--仲山北大洼三个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因地制宜,整合包装项目对外推介,通过招商引资合资、独资入区建设标准化化、高效生态种养基地。按照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要求,从转变资源利用、生产方式入手,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3、突出农业规模化发展

加快土地流转步伐,优化、盘活土地要素配置,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发展适度规模农业。在稳定家庭承包的基础上,以提高土地利用利率、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农民自愿、依法有序”与现代农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促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县、乡、村三级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组织,形成网络化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形成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到2015年全县流转面积达20万亩以上,规模经营面积达15万亩以上。

4、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坚持用工业化的理念来抓农业,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发展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推广企业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工厂化种养模式,规范利益联结关系,建设辐射范围广、功能齐全的大中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成为区域性农产品集散中心。融入现代物流理念,实行农超对接,实现种养加、产销一体化,规避中间环节和市场风险。

围绕仲山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培植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一体化示范项目,建设一批规模大、层次高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强化圣丰、祥丰两大种子企业在种子繁育经营中的主导地位,稳定15万亩的棉花、大豆繁育基地规模;引导六和肉食等龙头企业发展原料供应基地,增强龙头企业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到2015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引导农户发展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建立紧凑型效益联接机制,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0个,入社农户达到80%以上。加快农产品交易市场和外销运输体系建设,在县城北,高速路入口周边建立农产品交易市场一处,畅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

做好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有机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力度,抓好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可追溯,注重保护地方名特产,对获得农业部认证的“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给予重点扶持。加强农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15年,全县“三品”认证总数达 40 个以上,其中无公害农产品23个,绿色食品15个,有机食品 2 个,认证产品达到上市农产品生产规模的80%以上。

按照“强化基础、改造提升、集约发展”的思路,提升食品加工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产业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化发展,构建特色优势明显、核心竞争力突出的主导产业集群。加大对嘉冠油脂、红太阳酒业、六和集团、圣丰种业、祥丰种业等企业的扶持力度,扩张提升嘉冠食品工业园,开发大豆深加工产品和系列保健品;支持红太阳酒业深挖品牌潜力,强化市场营销,使红太阳系列白酒进入全国“名酒”行列;引导粮油加工企业开发生产中高档专用面粉、功能性蛋白、第三代功能食品等高附加值产品;鼓励六和肉食等企业提高深加工比例,向加工规模化、精细化、营养化、系列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年产豆油20万吨,豆粕85.6万吨,生产白酒1000吨,加工植物油12.5万吨,加工蔬菜7万吨,加工其他食品10万吨。

5、强化农业支撑体系建设

强化科技兴农。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对我县农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完善并发挥圣丰育种、祥丰蔬菜、满硐食用菌等五大实验室、圣丰种业院士工作站的科技创新和农业支撑作用。抓好12316专家服务热线、智能农业信息化平台后续建设,尽快实现技术、销售等信息绿色渠道畅通。巩固并扩大全日制中专学历教育培训专业教学班范围,培训一批实用型的新型农民。以大蒜、山药、白菊花及蔬菜、苗木、花卉等种苗繁育栽培为重点,积极与省内农业科研机构合作,加快研究开发脱毒快繁、无菌培养、工厂化育苗技术,建设工厂化育苗生产线和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农业良种产业化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优质专用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十二五”期间良种覆盖率力争达到90%以上。按照巩固县级,强化乡级,突破村级的思路,充实人员,添加设施,提高发展现代农业的服务手段和能力。围绕我县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训专业农民、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工作思路,本着突出培训成效、增强辐射带动效应的原则,采取送科技下乡、进村办班、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的方式方法,紧密结合农时季节和农民需求,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进城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十二五”期间培训农民5万人。切实提高我县农业科技素质。

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耕地保护、土壤改良和机耕路建设,加大农业机械化推进力度。重点强化山区小流域治理,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整合捆绑涉农部门的涉农建设资金、项目向重点区域集中,完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地的单位效益、比较效益。推广农作物耕种收机械、节水灌溉、配方施肥、良种良法配套,促进生产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争取各级扶持政策,立足我县农业机械化生产需要和农民购买力,围绕提高玉米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水稻机插、机械化收获水平,提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四个重点,促进我县农机装备水平的全面提升。“十二五”末,全县农机总动力达到127.67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10700台,大型联合收割机械2400台(套),先进适用、低碳环保的农业机械普遍应用,基本满足我县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农作物保护性耕作示范面积达到30万亩,农作物耕种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整合服务资源。加快建立以政府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专业化服务组织为基础、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搭建承接农业项目平台,加大“三争”工作力度,使更多国家、省、市涉农项目落地嘉祥。建立政府、社会、农民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统筹整合项目资金,“统一捆绑、集中投入、各计其功”。巧用民间资本,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农业项目建设。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拓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吸引金融系统信贷投入,培育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担保组织、资金合作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健全农村信贷担保抵押融资机制。

6、规划城郊型农业发展布局

在万张、马村、卧龙山、仲山等乡镇建设以瓜菜为主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四乡镇注意错位发展,各突出一两个品种,严格标准化生产,实行组织化经营。改建升级护山果蔬批发市场,培植加工龙头企业,建设果蔬加工基地,实行专营店式的‘直接到餐桌’点供模式,发展以直接服务城市为特点的现代果蔬产业。

在金屯、疃里、马集三乡镇,依托临荷路、327、呈祥大道东延线、338线及北外环线等连接济宁城区的主干道路休闲体验农业基地,满足济宁市民假日劳动锻炼、领养土地、采摘、垂钓、野炊及教育子女的需求。

在纸坊、仲山、满硐、金屯等乡镇的山区丘陵地带,通过封山育林改善生态,依托现有旅游景点大力发展休闲、观光、采摘、打猎、度假服务业。重点实施上五岭区域特色林果、生态度假区规划建设,实施山、林、路、水综合开发,建设星级酒店,打造南部山区生态旅游龙头老大。实施卧龙山(卧龙潭)景区综合开发建设,打造新景区。

结合北外环线路建设,连接嘉汶线、环湖线,依托北部林木资源的天然氧吧优势,打造休闲自驾游、自行车游线路;同时建设北部生态标准养殖基地,除提供优质肉蛋奶外,积极培育以畜禽养殖为基础的如斗羊、斗鸡、摸爬蝉及珍禽观赏等特色旅游产业,

7、打造嘉祥“百亿”大豆产业

成立嘉祥县大豆产业园,依托圣丰种业和嘉冠油脂,采取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从育、繁、推到精深加工,进行大豆全产业链的研究。圣丰种业与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院联建嘉祥大豆食品研发中心,筹建办公大楼,承担科教、大豆品种展示、产品展示、鲜食采摘、物联网控制中心、蛋白质粉加工六项功能。筹备召开大豆产业研讨会,开设大豆食品论坛,洽谈投资合作方案,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做强嘉祥大豆产业,打造嘉祥大豆品牌。

嘉祥大豆产业按产品分类强化推进,传统产品应逐步实现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由手工作坊制作向专业工厂化生产过渡,利用现代技术升级传统工艺,在加工技术、包装、冷藏方面努力适应市场需求。传统豆制品应重点发展即食和休闲食品,打好绿色牌,突出地方特色,豆油应向色拉油、高级烹调油、非转基因等产品延伸。新兴产品生产应坚持高起点运作,注意规避市场风险,依据市场需求,重点加快开发大豆蛋白、皂甙项目、异黄酮、低聚糖、磷脂等精深加工项目,利用3-5年的时间把大豆产业做成“百亿”产业。

8、构建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加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扩大林果、畜牧业比重,充分挖掘农业增收潜力。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工程,多形式多渠道大规模培训农民,全面提升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力帮助、扶持由技术能人牵头建立农民专业技术协会,进而由多种服务协会和服务实体形成上下贯通、左右包融、城乡一体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多功能、高层次、大容量的社会化服务系统。鼓励和支持农民自主创业、合伙创业、联合创业,加快农村民营经济发展。扶持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有序引导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提高农民非农收入。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进程,着力抓好农业信息中介、网上农科教育、网上农产品交易等农业信息化重点领域,提高农村生产信息化水平。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