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县小麦已进入拔节期。小麦拔节后即进入中后期生长阶段,小麦生长由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逐步转化为以生殖生长为主,小麦地上和地下部分生长加快,需肥需水量增加,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和肥水管理的高效期,同时,也是群体与个体、病虫害多发等各种矛盾交织的时期。搞好小麦中后期的田间管理,对于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保根保叶、提高粒重、增加单产和总产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今年小麦中后期田间管理的指导思想是“促控结合、水肥调控、防病治虫、防止早衰、增粒增重”,各地要因地因苗制宜,突出分类指导,切实抓好以下管理措施的落实。
一、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
目前小麦正处于拔节期,此阶段是小麦大蘖快速生长、小蘖逐渐消退的两极分化时期,也是肥水运筹管理的关键时期。我县今年春季大风天气较多,麦田失墒较快,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不但有助于改善田间墒情,而且可以促进小麦快速生长发育。因此,各类麦田均应在拔节期浇水,并酌情追施拔节肥。拔节期肥水管理要做到因地因苗制宜。对地力水平一般、群体偏弱的麦田,可肥水早攻,在拔节初期进行肥水管理,以促弱转壮;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适宜的麦田,要在拔节中期追肥浇水;对地力水平较好、群体偏大的旺长麦田,要尽量肥水后移,在拔节后期追肥浇水,以控旺促壮。一般麦田亩追尿素15~20公斤,高产地块结合追施氮肥亩追钾肥6~12公斤。追肥时要注意将化肥开沟深施,杜绝撒施,以提高肥效。
二、因地制宜,浇足浇好开花灌浆水
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耗水量占整个生育期耗水总量的四分之一,需要通过浇水满足供应。干旱不仅会影响粒重,抽穗、开花期干旱还会影响穗粒数。浇灌浆水能够延缓小麦上部叶片功能期、保持根系活力、增加灌浆时间、提高千粒重。此期浇水应特别注意天气变化,严禁在风雨天气浇水,以防倒伏。成熟前土壤水分过多会影响根系活力,降低粒重。因此,要于开花后10天浇足浇透灌浆水,此后一般不再浇水,预防根系早衰和后期倒伏。
三、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积极预防晚霜冻害
小麦拔节期要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温之前及时浇水。若有最低气温
四、高度重视赤霉病防控,大力推广“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生长中后期,要重点做好对红蜘蛛、蚜虫、吸浆虫、纹枯病、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小麦穗期是病虫集中危害盛期,若控制不力,将给小麦产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4月中、下旬,要密切注意麦蜘蛛发生动态,适时喷施阿维菌素或吡虫啉等杀虫剂;往年有吸浆虫危害的地块,结合浇水顺垄撒施甲基异柳磷颗粒或辛硫磷粒剂。4月下旬到5月上旬是小麦条锈病发生防治关键时期,必须严密防控,一旦发现病株,应及时围歼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5月上、中旬小麦抽穗后,要重点防治小麦蚜虫、吸浆虫、赤霉病、白粉病等病虫害。防治麦蜘蛛,可用1%阿维菌素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防治小麦吸浆虫成虫,可在小麦抽穗至扬花初期的成虫发生盛期,即田间小麦70%左右抽穗时,亩用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30毫升或2.5%敌杀死乳油每亩10~15毫升,对水30
高度重视小麦赤霉病的防控。由于去年我县部分麦田发病较重,病源菌基数相对较多。在小麦抽穗前后如遇连阴雨、大雾天气,或者扬花期浇水,造成麦田空气湿度和温度适宜时,小麦赤霉病极易发生。防控小麦赤霉病要以预防为主,注意用药时机,防治在关键阶段。在小麦抽穗达到70%、小穗护颖未张开前,进行首次喷药预防,于小麦扬花期再次进行喷药。喷药时重点对准小麦穗部均匀喷雾。
小麦生长中后期,实施“一喷三防”技术是防病、防虫、防干热风、增加粒重、提高单产的关键措施,也是小麦后期防灾、减灾、增产最直接、最简便、最有效的措施。适时采取“一喷三防”技术措施,对于增强小麦抗倒伏能力、防止小麦早衰、延缓叶片衰老、延长灌浆时间、提高千粒重减轻病虫和“干热风”危害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实施小麦“一喷三防” 技术,可选用“杀虫剂(烯啶虫胺、辟蚜雾、啶虫脒、吡虫啉等)+杀菌剂(烯唑醇、戊唑醇、粉锈宁等)+叶面肥(磷酸二氢钾、尿素、植物细胞膜稳态剂等)”混合药液进行喷施。小麦扬花期喷药时, 应避开授粉时间,一般在上午10时以后进行喷洒;小麦灌浆期喷药时,喷洒时间最好在晴天无风上午9~11时或下午4时以后。每亩喷水量要不少于40—
嘉祥县农业局
二?一三年四月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