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长林:让青春在创业中飞扬
- 发布日期:2014-11-20 14:28
- 浏览次数:
- 录入人:嘉祥信息录入员
- 信息来源:维护机构
嘉祥县第八届政协委员、嘉祥县第六届劳动模范,嘉祥县林源活性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林。1974年,张长林出生在嘉祥万张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家庭里,兄弟姐妹7人。在那个年代,3个哥哥结婚所用的彩礼就能愁坏了父母,再加上几个正长个子的孩子“口粮”,哪是两个脸靠黄土背朝天的老人所能挣够的。
贫穷是张长林兄弟姐妹共同熟悉的字眼。初中毕业的张长林,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去济南学建筑工,在当时,能会个盖房子的“技术活”在老人眼里已经是个很不错的“差事”。但张长林却不甘心。1992年,张长林来到嘉祥县晶莹活性炭厂上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嘉祥县,一提起晶莹活性炭厂,没有多少人不知道。该厂生产“晶莹牌”活性炭用途广泛,质量可靠,声名远播,是嘉祥县的知名企业和支柱企业。
正是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张长林来到嘉祥县晶莹活性炭厂,先是从普通工人干起,随后职务不断升迁,从副班长、班长、车间副主任、车间主任,直至升任副经理。正当他对未来充满信心的时候,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再也走不通了。1999年,这家当时在全省都小有名气的活性炭生产企业不得不宣布关闭,公司员工全部下岗,厂房设备也大都抵押给了银行,只给厂里留下了巴掌大的地方。身为副经理的张长林,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因为他割舍不下这些年对活性炭美好前景的期许,更是割舍不下与他朝夕相处的员工。
在此后的几年里,张长林从事过多个职业。然而,每次回家路过他曾经那么熟悉的活性炭厂,看到早已无人过问,厂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惨的景象时,他都难过地流泪,久久不愿离去。2003年,政府一系列吸引在外人员回乡创业的优惠政策,激活了张长林那颗期待已久的心。8月28日,万张活性炭厂建厂了(也就是今天嘉祥县林源活性炭有限公司的前身),当时的注册资金是1万元,创业之初的艰难现在谈起来仍让嘉祥县林源活性炭有限公司总经理张长林唏嘘不已,但记忆最深的还是2008年签订的第一单合同的事情。
2008年,新技术研究成功了,银行贷款也批下来了,张长林签订了第一单正式合同。他把手里仅有的3万元全部交了定金。另外,采购合同也签了,他就等着原料来了大干一场。有一天下午他接到港口通知货到了(按照规定,货到青岛港三天内提货,多一天罚货位费1000元,7天后合同取消),他高高兴兴地去银行提款,走到银行可傻眼了,货款已经让一个合伙的人提走了,联系他,合伙人说就用几天。就这样,张长林冒着风险等了三天。到了第三天要钱的时候,合伙人又以种种理由搪塞过去,就是不给钱。回到厂里,看着签订好的销售合同日期越来越近,港口那边还一个一个电话催着提货。那天晚上他失眠了,也流了一夜的泪。
第二天天一亮,他决定出去借钱,可在一天的时间里要凑齐23万元,谈何容易?在众多朋友的帮助下,他凑够了钱。事后他才知道,一个朋友把自己房子一天内低价处理,来为他凑钱。可不管怎么说,终于有原料可以生产了。到厂后,工人开始紧张有序地做生产前各种准备,就等着生产了。可偏偏在这最要紧和最关键的时期,负责技术的合伙人带着一位销售员离开了。张长林欲哭无泪,他把泪水咽到肚子里,在车间里吃,在车间里住,一点一点地摸索,终于在最后期限把合格的产品送到需方仓库。
在张长林办公室里,一条横幅很明显地挂在办公室的墙壁上:“感谢曾经伤害你的人”。张长林告诉记者说,每一种磨难都是一种经历,他很庆幸老天在他年轻时给的磨难,正是创业之初的年轻,他才敢有机会爬起来重整旗鼓。也正是那些伤害他的人,才给了他压力,激发了他的干劲儿,让他能沉下心来,和工人们一同并肩奋战,潜心钻研新技术,熟悉每道工艺流程,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才有了今天这些成绩。
但同时,他永远也忘不了在困难时候伸出援手的人们,如果没有朋友在他接到第一批“活”时,卖掉房屋凑的钱,他可能让他能沉下心来,和工人们一同并肩奋战,潜心钻研新技术,熟悉每道工艺流程,了解各个生产环节,才有了今天这些成绩。但同时,他永远也忘不了在困难时候伸出援手的人们,如果没有朋友在他接到第一批“活”时,卖掉房屋凑的钱,他可能也没有今天的成绩。“无论是伤害还是帮助你的人,你都要学会感谢。”张长林告诉记者,也正是那些伤害过自己的人,让他明白了“商场如战场”,一切都要谨慎从事;但也正是那些无私帮助他的人,让他了解,金钱无法衡量一切。
他终于在困境中站起来了,2008年张长林的公司又开发了新产品:乳酸专用、椰壳颗粒活性炭、水处理专用活性炭及各种活性炭产品,研究开发了室内高效活性炭吸附剂,鲁锦高效室内活性炭吸附剂及各种室内有害气体吸附剂,并能对各种水污染、空气污染进行治理。2010年又注册100万元成立了嘉祥县林源活性炭有限公司,他致力于生产更多更实惠的产品,让活性炭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但是,成绩并没有让张长林就此止步,他开始打破工艺将桃核制成了活性炭,还克服活性炭成型、上色等难题,研发出炭雕等产品。创新过程中的一次次失败,并没有让张长林打退堂鼓,好奇心颇重的他凭着那股不服输的韧劲,获得了成功。 原来,2003年4月份,单县的两个人来到张长林的办公室推销桃核,由于当时的生产设备和技术都达不到,张长林拒绝了,只留了一个电话号码。但一个月过去了,桃核能不能生产活性炭,这个问题开始在张长林的脑海中打转。 “当时生产活性炭是使用木屑、玉米杆等原料,全国都没有一家企业能用桃核生产活性炭,我上网查了很多资料,了解桃核的硬度和构造,也咨询了大学的教授,都认为使用桃核加工活性炭不可行。”张长林说,但同样是木质材料,他认为可行。说干就干。同年12月份,张长林进了一吨桃核,第一次连一公斤炭化料都没产出,到了第二次,产出20多公斤,第三次、第四次……前后用了30多吨桃核实验上百次,活性炭产量越来越高。考虑到成本和市场的认可度,张长林和一位合伙人还研发了专用设备,并花费200多万元进行设备更新。2007年,技术才逐渐成熟,成本与之前相比降低了50%。“这项技术成功后,我高兴的喝醉了,醉得很高兴。”张长林回想当时的经历,仍有些激动。因为,初中都没毕业的张长林,17岁开始与活性炭打交道。爱琢磨、不服输的倔劲,让本就“不安分”的张长林在活性炭上又想出了新点子——使用活性炭做成炭雕,成为环保工艺品。 “现在家装污染比较严重,对人体危害很大,活性炭能够吸附有害气体,但做成工艺品,很多人并不看好。”张长林说,活性炭成型、上色都是难题,更重要的是需要克服后续加工中出现的二次污染,不能让活性炭因此失去作用。 用了半年的时间,活性炭终于成型了,但黑乎乎的“炭饼”实在是吸引不了消费者的眼球。张长林就在炭饼上印制三维图案,但上色又遇到了难题。“涂上颜料要么被吸附,要么就变色,请了很多美术、工艺方面的专家,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张长林说,最后,他找到一个在广州做陶瓷上色的亲戚,探讨了一个月后才成功。“达不到目的,再回到做炭包就没有意义了。”内行人看起来几乎。而张长林却再次迈出了创新的脚步,继续在活性炭上大作文章,能不能将活性炭做成市民家中的影视墙?他和他的团队又一次开始了研究。
张长林凭借“桃核活性炭”,公司成为山东省第一家用于水质处理的厂家,还创新研究生产除了乳酸炭。为了这种高端产品的研发,张长林曾经三天四夜没有回家,与车间工人一样吃住都在车间。“在我的概念了,不研发出来就很失败,我接受不了。”高端活性炭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新开发的炭雕也接到了一笔笔订单,随着生意越来越大,张长林赚得钱也越来越多。“我是一名商人,赚钱是我的目的,但这又是一份良心活。”张长林说,炭雕中使用颜料价格是普通颜料的30倍,使用的胶也是从木质中提炼出来的,燃烧过程中会自然分解。“如果不是追求质量,只鼓吹概念,我们就不会下那么大力气去实验那么多次,避免生产中的二次污染。”“我要把良心做到活性炭里,给消费者提供真正的好产品,这样赚钱才能踏实。”张长林说,更重要的是不断提高产品质量,不能糊弄消费者,只有用产品质量说话,才能“收买”消费者。
现在的嘉祥县林源活性炭有限公司,不仅研制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沸腾硫化”活性炭生产技术,开创了生产活性炭无污染、无“三废”排放的先河,填补我国活性炭无污染生产的空白,得到了中国林科院及山东大学化学院专家、教授的充分肯定及赞誉,成为我国唯一一家采用高科技术“沸腾活化”及“硫化烘干”技术生产活性炭的厂家。2010年又注册100万元成立了嘉祥县林源活性炭有限公司。现已拥有固定资产360余万元,厂区1000余平方米,员工60多人,沸腾活化生产线2条,年生产能力1000余吨,年创利税200余万元。2010年被官方机构批准为“中国名牌活性炭”,先后被省科技厅授予“高薪技术企业”、省工商局授予“守合同重信用企业”,被济宁市评为“先进企业”、“双千”、“双百”、“AA级信用企业”,二级计量信用企业。荣获县级诚信纳税企业、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产品远销河南、河北、江苏、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陕西等省市区。张长林还注册成立了嘉祥县林源工艺品有限公司,使用活性炭做成炭雕,成为环保工艺品。经过多年的研究,终于攻克了活性炭成型这个难题,以活性碳为原材料,以麒麟、曾子、鲁锦等几十花色为图案,经过专利技术成型后再配以传统手工雕刻,精心雕琢每一个细节,并运用珍贵的矿物质金、银、珍珠等为原料调和成纯天然色料,使之成为一种既能净化空气又能美化环境的多功能环保艺术品,具欣赏、收藏价值的同时,更具实用价值。他们的炭雕产品先后参加了2013在洛阳举办中原创意文化产品博览会,以及2014年在济南举办的五届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交易会,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陈常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