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第十八期)
- 发布日期:2021-10-11
- 浏览次数:
小麦秋播期病虫草害发生趋势与农药减量控害绿色防控技术意见
小麦秋播期主要害虫是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等);主要病害是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和纹枯病等;主要草害是节节麦、雀麦、猪殃殃、荠菜、播娘蒿、野燕麦等。其中小麦茎基腐病、根腐病、纹枯病等属于土传病害,与玉米茎基腐病、镰刀菌根腐病等病害形成关联侵染循环,秸秆未充分腐熟、土壤中病菌连年积累数量多、播种期土壤湿度大等条件有利于土传病害的侵染与危害。特别是小麦茎基腐病,现已成为我县部分区域小麦的主要病害,近年来有加重蔓延的趋势,病菌侵染高峰在小麦秋苗期,扩展高峰在拔节期,显症高峰在灌浆期,对亩穗数、穗粒数及千粒重均有影响,前期发生隐蔽不容易发现,后期形成大量白穗,严重地块造成小麦减产30-70%,甚至绝产。
秋播期是小麦全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控的一个关键时期,务必抓住这个防治关键节点,合理利用多项防控措施,切实压低病虫草害越冬基数,夯实小麦绿色、安全、高产、高质的生产基础。
一、主要病虫草害发生趋势
根据县植保站秋季调查、测报灯诱测成虫数量、田间挖查幼虫基数、历史资料及气象条件综合分析,预报如下:
1、地下害虫:蛴螬偏轻发生,梁宝寺镇、黄垓镇、老僧堂镇等部分地块中等发生;金针虫中等发生,万张街道、马村镇、大张楼镇等部分常发地块偏重发生;蝼蛄小发生。
2、土传病害:小麦茎基腐病中等发生,卧龙山街道、孟姑集镇、仲山镇等盐碱地和地势低洼常发地块偏重发生;根腐病在稻茬撒播麦田偏重发生;纹枯病中等发生,在金屯镇、满硐镇、纸坊镇部分早播麦田区域偏重发生。
3、麦田杂草:全县麦田中等发生,其中节节麦、雀麦等在梁宝寺镇、大张楼镇、黄垓镇、马村镇等北部镇街偏重发生,硬草在金屯镇部分区域偏重发生。
二、农药减量控害绿色防控技术
小麦秋播期应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及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引领作用,采用新型植保机械科学精准施药,提高农药利用率,实现农药减量控害、夏粮生产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目的。
1、农业措施。在抢收腾茬的基础上,及早深耕、旋耕晾地,降低土壤水分,抢时早播,并选择种植对土传病毒病有较强抗性的品种,减轻小麦秋苗期病菌侵染几率。
(1)选择抗性品种。选择济麦22、太麦198等耐湿、抗病、多穗型品种,对于小麦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多种病害混合发生区,选择品种要兼顾多种病害,尽可能选择多抗的品种。
(2)深翻灭茬,抢时早播。深翻旋耕相结合,抢收腾茬,抢时早播,减轻秋苗期病菌侵染几率。秋播期深耕翻土壤30公分以上,精耕细作,既能机械杀伤15~30%的越冬害虫基数,也能充分腐熟秸秆,减少土壤中土传病菌,减轻小麦茎基腐病发生。每2~3年深翻一次即可。有条件的可秸秆打捆带出田外,有效减少土壤中的病菌积累。
(3)加强健身栽培。实行半精量播种、适墒早播、平衡配方施肥、科学浇水、适时划锄除草等措施,提高小麦抗逆能力,减轻病虫发生为害。
2、生态调控。实施轮作倒茬和种植诱集作物等方式,打破病虫连续积累、发生的途径,培育天敌控害治害。
(1)轮作换茬。对于土传病害常年发病较重的小麦-玉米连作区,每隔2~3年,小麦可与大蒜、圆葱等作物轮作,夏玉米可与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作物进行轮作,切断菌源连续积累的途径,降低小麦茎基腐病等发生危害。
(2)种植诱集作物带。在小麦田附近种植苜蓿或春玉米等绿植作物,为瓢虫、食蚜蝇等天敌提供适宜生存环境,充分利用天敌的自然控制害虫作用。
3、科学用药。采用种子包衣(拌种)、土壤处理和冬前除草等技术措施,科学用药,绿色防控病虫草害。
(1)种子包衣(拌种)。病害发生较重地区可选择使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苯醚·咯菌腈等高效悬浮种衣剂进行小麦种子拌种或包衣。虫害较重的地区可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悬浮种衣剂、辛硫磷等拌种或包衣。多种病害和虫害混合发生区:使用杀菌剂和杀虫剂复配的种衣剂或拌种剂进行包衣或拌种。选27%苯醚·咯·噻虫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包衣,1.5毫升对500克麦种进行包衣,或者选600克/升苯醚·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包衣处理,农药与种子比为1:300-400,既防茎基腐病、根腐病等土传病害,又防治金针虫等地下虫害,双管齐下,有效减少用药次数。提高小麦抗病性、防止拌种药剂延缓出苗,可在拌种时加入氨基寡糖素、芸苔素内酯、激活蛋白等免疫诱抗剂。
(2)土壤处理。土传病害和地下害虫特别严重的地区,进行局部土壤处理。地下害虫密度大的地块,播种期可用农药处理土壤,每亩用0.08%噻虫嗪颗粒剂 40~50公斤或3%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拌细沙土20~30公斤,撒垡头,然后耕耙入土中。
(3)冬前化学除草。冬前除草防治适期掌握在大风降温前5天,平均气温不低于8℃,一般年份在11月上、中旬,今年应在12月上中旬选择温度较高、晴天上午进行喷药防治。对以荠菜、播娘蒿、婆婆纳、猪殃殃等阔叶类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45.9%双氟·滴辛酯悬浮剂每亩30~35克或20%氯氟吡氧乙酸乳油50~60毫升;对以野燕麦、雀麦、早熟禾、硬草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6.9%精噁唑禾草灵乳剂100~120毫升或15%炔草酯可湿性粉剂30~40克或70%氟唑磺隆水分散粒剂3~4g,;对以节节麦、野燕麦等禾本科杂草为主的麦田,可选用3%甲基二磺隆悬浮剂每亩20~30毫升或3.6%甲基二磺隆+甲基碘磺隆水分散粒剂每亩15克。使用除草剂要严格掌握安全用量,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不漏喷,更不能重喷,以免对作物造成药害;要禁止使用残效期过长的药剂,如绿磺隆、甲磺隆、胺苯磺隆在麦田使用后易对后茬花生、玉米等作物产生药害。
4、秋苗期防治。加强冬前小麦病虫草害及苗情调查与监测,及时组织统防统治,预防病虫草害严重发生。根据秋苗期的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蚜虫、地下害虫和草害的发生情况,在发生初期,进行冬前秋苗期防治,打点保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