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病虫预报(2021年第8期)
- 发布日期:2021-04-20 10:36
- 浏览次数:
警惕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
小麦赤霉病是一种爆发性、毁灭性病害,该病不仅导致麦穗枯死,籽粒皱缩、干瘪,还因病粒含有毒素,食用后可引起人畜中毒,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赤霉病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在菌源充足、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如果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或大雾结露天气,持续超过30小时,就可导致该病发生流行。该病害只能预防,一旦发生,无法控制。4月16日,农业农村部在安徽省阜阳市召开全国小麦赤霉病防控现场会,分析研判发生形势。会议认为,小麦赤霉病是气候型流行性病害,当前田间菌源充足,满足偏重流行条件。4月份多个降水过程将与江淮、黄淮地区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4月中下旬开始,自南往北陆续进入预防控制关键时期,防控任务艰巨。
一、预报依据
1、当地和外来菌源量充足。由于我县小麦、玉米常年连作,秸秆还田面积大,田间积累了较多菌源。根据全国农技推广中心通报,2020年冬季黄淮北部麦-稻连作区、麦-玉米连作区菌源总量明显高于常年,2021年春季长江流域小麦赤霉病发生较常年偏早、偏重,菌源量满足偏重流行条件。
2、抗病品种少。我县主栽品种多数不抗小麦赤霉病,目前小麦主栽品种易感品种比例高达90%;我县部分麦田群体过大,田间郁闭,有利于病菌侵染扩展。
3、气象条件适宜。据县气象局天气预报,4月20-23日我县将出现一次降水过程,全县将普降小到中雨。田间湿度增大,对小麦赤霉病菌侵染和发生、流行十分有利。
4、降水过程与小麦抽穗扬花期吻合。今年我县小麦抽穗扬花进度比常年提早5-7天左右。目前我县小麦陆续抽穗,即将进入扬花期。这次降雨过程,正值我县小麦齐穗扬花期,是小麦赤霉病侵染的关键时期。
二、防治措施
1、主动预防,见花打药。围绕“控制流行强度,保产量、保质量”总体目标,重点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的关键防治期,及早进行喷药预防,全面落实预防控制措施。适时做好雨后补防,严防病害发生流行,力争将病穗率控制在5%以内、病粒率控制在2%以内。每亩可选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50克、30%醚菌酯悬浮剂50~70毫升、30%吡唑醚菌酯悬浮剂25~30毫升、43%戊唑醇悬浮剂15~20克、10%己唑醇悬浮剂20~25克、25%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30~50毫升,或45%戊唑·咪鲜胺悬浮剂25毫升,对水30~40kg,在小麦齐穗至初花期开始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再喷一次,确保防治质量。
2、统防统治,一喷三防。以小麦赤霉病防控为重点,兼顾做好小麦条锈病、白粉病、穗期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治,大力推广小麦穗期病虫害“一喷三防”技术,即选用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一次性混合喷雾,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充分发挥专业合作社作用,切实做到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科学安全施药,不留死角。采用植保无人机等新型施药机械,提高农药利用率,达到农药减量控害、小麦产量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