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坊镇2022年度工作总结和2023年度工作谋划
- 发布日期:2023-02-16
- 浏览次数:
索引号: | 113708290043337779/2023-06725 | 发布机构: | 嘉祥县纸坊镇人民政府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成文日期: | 2023-02-16 | 失效日期: | |
有效性: |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聚焦“绿水青山、文旅纸坊”目标定位,增强产业实力、搞好镇村建设、改善生态环境,全镇呈现出经济健康发展、民生不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社会更加和谐的良好局面。
一、工作总结
(一)做好项目建设。依托山东省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政策机遇,在23.05平方公里推进区内规划建设高效农业蔬菜种植、文旅融合发展等17个项目,现已全部完成招投标任务。建设完成1200余亩蔬菜温室大棚170余座,实施建设钓鱼山高效农业发展示范区的3条约6000平方米的柏油路网以及给排水、供电、监控等基础设施工程。济宁市野生动物园、麒麟秘境等7个县级文旅重点项目正常推进,项目数占全县1号文文旅项目100%,项目数居第1位。
(二)创新增收模式。成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对合作社种植黄瓜,茄子,辣椒等蔬菜,实施“统一购置农资、统一技术管理、统一对外销售”“三统一”的运营模式,每年输出产量达3100多吨,实现产值1800万元,利润800万元。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80万元以上,辐射纸坊镇34个行政村,每村每年至少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34个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元以上,全县排名第3。创新推广成立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全县最先试点),开展黄村、檀佛山村先行先试经验活动,发挥土地规模效应,预计村均增收5万元。
(三)壮大产业规模。主攻文化旅游和果蔬种植两大产业。在文旅产业上,拉开了“一核四区”建设主体框架,形成了“三区三镇一基地”景点规模,目前,已建成青山景区、嗨皮小镇、原乡左岸、德信啤酒、富山基地等一大批文旅项目。在果蔬产业上,结合山体生态修复工程,扩大果树种植1000亩、油菜花种植800亩。在1500亩农产品良种培育项目、2000亩富硒果园、1000亩得油菜花种植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形成投资1.05亿元的朵云清食用菊花种植基地和1.4万亩高标准农田等农业产业项目。每年两个产业年产值达12亿元以上。
(四)培树党建品牌。树牢“党建+优秀传统文化”,打造“红色美丽街巷”1处,试点将曾子文化、武氏祠汉文化、红色文化融入街巷的建设中。推进“党建+网格化治理”,成立“党员操心人”34支服务队和7个工作室,设置了1100个党员环境责任区,合力共创“红色美丽街巷”。落实“党建+文明银行”制度,以村为单位,定期进行评比,分发的积分可在村超市兑换礼品,充分发动群众共治、共建、共享。扎实开展村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推动11个“示范”村高标准定位再提升,推进21个“创优”村晋位升级,东纸坊、马市等2村摆脱软弱涣散村落后局面,实现全域提升、整镇建强。扎实做好按揭农业按揭畜牧业,在今年1—5月综合排名中居第2位。
(五)提升城乡面貌。抓紧抓实人居环境五年行动,全面动员群众,消灭小广告、清除四大堆、硬化路街巷、拆掉闲置院,截至目前,投入46万元对34个村粉刷墙壁32万平方;出动机械200余次清理废弃宅基地86处;拆除及利用废旧房屋100余座,覆盖小广告20万平方米。提升路网硬化进村路23.28公里,胡同60169平方米,铺设沥青74168平方米,村居环境焕然一新。全力提升镇驻地吴店至代店段路域环境,聘请济宁市规划设计院完成镇驻地规划设计,更新门头牌匾800余个,粉刷外立面3万平方,补植绿化苗木3000余株、硬化平交路口196平方。今年5月在全县人居环境观摩中评为全县第1名。
(六)坚持一排底线。守好守牢“一排底线”,狠抓疫情防控,成立了由党政办、组织办、宣传办等14个部门23人为成员的青年干部尖刀班,做好常态化核酸轮检,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巩固防控成果。超前谋划防汛工作,拉网式排查风险隐患,成立36人防汛抗旱队伍,投资150余万元,疏挖排水沟4600余米,建筑桥涵21座。狠抓安全生产,定期不定期组织人员,对34个村庄、7家危化品、1家液化气站、9家烟花爆竹存储销售点、2家旅游企业、2家非煤矿山和27家一般工贸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及时排除安全生产隐患。狠抓信访稳定,建立健全《指挥部工作日志台账》《重点人员情况调度台账》和《风险隐患排查台账》等3本台账,执行“零报告”制度,化解信访积案9起,信访积案化解100%,居全县第1位。
二、工作谋划
(一)坚持“一个统领”,勇立潮头,擘画高起点宏伟蓝图
一是精准谋划,片区联动开发。坚持“绿水青山、文旅纸坊”目标地位不动摇,谋划建设“三区一基地”任务,即全面建成嘉祥县南部生态旅游基地、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镇驻地发展提升引领区、石材加工转型聚集区等四大板块。利用市场和政府两只手,打通乡村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争取更多的村纳入山东省美丽村居试点,利用3-5年时间打造成县域次中心。
二是谋近思远,强化全局意识。认清当前形势、研判竞争态势、看到自身优势,切实增强“走在前”的使命感、“开新局”的责任感和“不停歇”的紧迫感,始终把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贯穿工作始终,精准巧妙发力,坚定信心、固强补弱,确保各项工作走在前列。
三是强基固本,深化党建领航。实施头雁领航,打造一支6名“五星级”支部书记组成的“明星”书记团队,引领带动全雁齐飞。扎实开展村级党组织分类推进整体提升工作,推动11个“示范”村高标准定位再提升,推进21个“创优”村晋位升级,确保2个“强基”村高质量整顿转化。全面推广成立支部领办土地股份合作社,开展黄村、檀佛山村先行先试经验推广活动,发挥土地规模效应,力争村均增收5万元。
(二)聚焦“一条主轴”,乘势而上,奏响高质量发展乐章
一是坚定不移抓项目,举好文旅融合“指挥棒”。定点攻坚、聚力突破总投资29.21亿元的济宁野生动物园、嘉祥石雕文化产业园等7个文旅建设项目。依托山东省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政策机遇,在23.05平方公里推进区内规划高效农业蔬菜种植、文旅融合发展等17个项目,现已全部开工建设。扶持发展兼有观赏价值与产品产出的朵云清食用菊花、油菜花、金太阳杏及富硒葡萄等产品生产,以杏花、桃花为媒举办旅游节事、促进文农旅融合。
二是瞄准目标勇攻坚,唱好经济发展“最强音”。群策群力“抓收入”,积极主动“争支持”,竭尽全力“保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将继续完成剩余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任务目标。同时,夯实产业培育,加强对闲置厂房、土地等资源进行整合、有效利用,确保金属废料再生资源等4个项目投产达效。开展服务暖企、解忧助企等系列活动,对出现下滑的重点行业及时帮扶,积极帮助济宁穗业等2个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竞争力。目前,1.2亿元的宜泉饮品、1.1亿元济宁多辉环保等项目,上半年已完成厂房建设和试生产,下半年实现税收入库。
三是乘势而上再加力,弹好农业运营“合奏曲”。培育百姓家门口的富民产业,投资1700万元建设面积约4000㎡的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1处和社会投资1.5亿元的快递物流配送中心等农业配套项目,方便农产品的集散、交易、展览、培训,为辖区内李村金太阳杏、武翟山酥梨、夏庵村香椿芽等10余种农产品打通销售输出通道,扩大产品销售区域市场提供支持,辐射带动嘉祥县乃至济宁市农产品交易运营。
(三)把握“一项根本”,鼓足干劲,书写高品质为民篇章
一是主动写好“衔接”文章。在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切实保障11个省定贫困村退出稳定、310户脱贫享受政策户599人、11户监测帮扶户34人脱贫成效的基础上,利用创客中心这个大平台,内部打造农民创业区、农业创客区、农村电商孵化区等三农工作创新创业区,培育“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引各类金融机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社会组织等,发挥自身优势,面向全国资本,撬动各类资源要素向乡村聚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二是持续写好“提升”文章。谋划推进民生实事项目,统筹抓好就业、社保、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着力补齐纸坊镇朱街、后吕等2所小学教育领域基础设施短板,配强农村学校教学设备。积极开展文化惠农、孝老爱亲、志愿服务等活动,深入推进移风易俗、乡村文明行动、乡土记忆工程,强化乡风文明特色“内核”。积极争取创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点4处,打造极具鲁西南特色的乡村治理样板区。
三是全面写好“振兴”文章。聚焦特色文化、特色资源、特色产品,深挖区位优势、政策优势、环境优势,把潜力变为实力、特点变为特长、优势变为胜势,挖掘隋庄“石头古村落”文化特色,品尝纸坊肠汤、桃木炖鸡等美味,感触农耕文化、夜间啤酒文化魅力,让10余种农产品变成旅游产品带向千家万户。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等方式,发挥外来资本和经营团队作用,发展民宿、农家乐美食、户外探险旅游等新产业,或利用闲置农房或宅基地发展面向周边城市老龄人口的健康养老产业。
(四)守好“一排底线”,负重担当,夯实高标准安全根基
一是守住疫情防控生命线。全面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压实“四方”责任、落实“四早”要求,持续做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有序推进疫苗接种、核酸检测和应急能力建设,突出抓好网格化管理,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坚决杜绝工作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扎紧疫情输入的每一个“漏风ロ”。
二是守牢安全生产责任线。压实安全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和镇属地责任,抓紧抓好非煤矿山、交通运输、危化品、建筑施工等10个重点领域安全工作,切实加强防汛抗旱、森林防火、学生防溺水等3个紧急工作,开展隐患排查整治,坚决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完善应急救援机制,强化物资储备,全面提升应对事故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三是守护社会大局稳定线。落实“技防+人防+微信群+日调度”措施,每天对23名重点人员稳控情况进行逐一调度。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对13件信访积案攻坚化解,落实领导干部公开接访制度,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和全民反诈,确保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五)打造“一组生态”,奋力赶考,交出高水平蝶变答卷
一是提升更优水域品质。对西焦、朱街等9个村庄内部约1.2万米的排水沟进行集中清理整治。加快蛇山洼、武翟山干沟等防洪除涝治理工程建设进度,已完成建设嘉金线等36座水利建筑,在汛期来临前,提升全镇汛期应急排涝能力。重点实施1.4万亩的高标准农田等农业产业项目建设,把高标准农田作为改善民生福祉、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改良农田灌溉的重要保障。
二是建设更美特色乡村。聘请济宁市规划设计院对镇驻地面貌提升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扎实推进虎头山、武翟山、代店等社区基础设施提升。依托省级美丽乡村、第二批美丽村居试点隋庄村,优化农村路网建设和路域环境整治,2024年前完成381条、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农村道路工程建设,积极以道路为脉络建设绿色通道,实施34个村庄绿化工程,每村建设1处“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力争“美丽庭院”创建率达到50%,形成村庄景观体系。
三是打造更显绿色生态。在中央政策资金2.2亿元的投入下,利用4年时间,完成鸡公山、钓鱼山等破损山体的生态修复治理乃至全镇破损山体进行统一整治,对九顶山、凤凰山等254亩宜林荒山实施工程造林,新增造林面积439亩。有力有效推进中央和省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回头看”,强化面源管控,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长期打好“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组合拳。
(六)锻造“一支队伍”,真督实考,提升高效率治理效能
一是干部队伍更到位。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好干部标准,严管厚爱结合、激励约束并重,大力选拔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青年干部尖刀班”等23名后备人才军,健全完善关心激励、容错纠错机制,旗帜鲜明为创新者鼓劲、为实干者撑腰、为负责者负责。
二是干部执行更到位。整合镇纪检委、督考办职能,严格实行“蓝黄红”三色管理,强化争先进位意识,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重点事项,实行全程督导、定期通报、跟踪问效,推动各项工作有效落实,实现考、评、督、查一体化、闭环式运行,真正做到考的明确,评的真实、督的到位,查的到底。
三是干部建设更到位。坚决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紧盯“关键少数”、引领“绝大多数”,综合运用“四种形态”,管好班子、带好队伍、用好人才,着力营造更加清朗的政治生态。
(文稿:种琳 审核:陈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