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嘉祥县供销社以产业振兴为发力点,以构筑新型社会化为农服务架构为突破口,聚焦土地托管、流通体系、订单农业、服务网络四大改革方向,聚力为农服务规模、活力、效益、质量四提升,高标准打造惠农强农富农新引擎,连续九年荣获全市供销系统业务综合评价一等奖。202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示范社3家,获评农业社会化服务省级示范县、省级流通示范县,成功承办全国农产品供销大会。
一、聚焦土地托管服务创新,聚力提升为农服务规模。一是实现服务模式“三个转变”。以实现“订单式”“保姆式”半托管向“土地全程托管服务”拓宽、农业种植“现场管”向“全套管”系列服务延伸、“田间地头管”向“远程科技管”转变为方向,扩展“1+4+4”发展管理模式,即完善供销为农服务体系建设一条主线,加强为农服务中心、土地股份合作社、特色种植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四个建设,抓实大豆小麦玉米良种繁育、现代农业科技培训、农产品加工项目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四个支点。二是实现服务体系“四级共建”。内引外联,以梁宝寺为农服务中心为依托,省、市、县、梁宝寺镇四级供销社共同投入2000万元,组建山东鲁供瑞风农业服务有限公司,构建了以该公司为龙头,12家为农服务中心为载体,土地托管为支撑,农民合作社、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一体化建设格局。三是实现服务资源“三化协同”。整合30余家种地大户、农机合作社等社会资源,依托3家国家级合作社、7家省级合作社及12家为农服务中心,推动农机作业标准化、粮食烘干收储规模化、农作物管理系统化进田间,拥有大中小型农业生产设备1200余套,年托管土地面积达50万余亩,年销售化肥8000吨、小麦良种700万斤、玉米良种18万袋、收购销售小麦8万吨、玉米5万吨,实现了粮食稳产保安全。
二、聚焦流通商贸体系建设,聚力提升为农服务活力。一是夯实“四大基石”。夯实生活用品实地供应、生产用品线上流通、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服务网络遍地快捷四大基石,做活农村电商、实体超市、网络流通同步共进发展机制,利用基层供销社打造镇街综合服务站12家、村级综合服务社74家。二是激活“三资效能”。通过“厂房资源+资金+物流资本”模式,投资1000余万元,新建66000余平方米的县级物流及集配中心1处,配套配送车辆40余台(辆),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60余人,带动周边群众就业300余人,服务内容涵盖日用品销售、快递服务、再生资源等范围,服务范围实现各镇街、村全覆盖。三是构建“四维网络”。推动供销社与快递公司联动合作,通过中通、圆通等快递公司+供销86家服务站(社),及基层社1个供销服务站+N个乡村服务社模式,畅通农产品上行、下送合作,打造方便群众生活高品质生活圈,形成了乡村客运、物流快递、邮政“三农”、供销站点快捷便利的乡村“快供”交通流通新架构。
三、聚焦订单农业创新发展,聚力提升为农服务效益。一是塑造供销农业品牌引领力。推广“土地股份合作+订单农业”新模式,实现村联户、地连片、村两委+土地股份合作社同行同向,完善“承诺保底+按股分红”土地股份合作社运营、订单农业风险评估、源头把关、全程监管的产销合体四大管理体系,共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45个,入股入社土地7160亩,打造了梁宝寺红旗村、满硐北山村等土地股份合作社示范点6个。二是提升订单农业市场竞争力。通过为“农服务中心+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订单农业+定向合同收购企业”等方式,培育了高粱种植、大豆种业繁育、圆葱存储等12个农产品种植、加工项目,辐射带动周边10多个市县区,与河南、河北等10多家省内外农产品加工企业达成常年合作意向。三是增强订单农业发展辐射力。以发展高粱、玉米、小麦订单农业与土地托管相辅,带动农业增效与带领农户务工相成,延伸服务内容与逐步提高服务效益相继为方向,提升订单农业在农户家庭收入中的比重,培植订单农业、农民增收、村集体增效三位一体服务新优势。2023年引领发展优质小麦、高粱、糯玉米订单农业10万余亩,小麦大豆良种繁育面积3万余亩,培育大豆玉米复合种植1.8万余亩,每亩增收120元以上,帮助农民增收1500余万元。
四、聚焦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聚力提升为农服务质量。一是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做强6家为农服务龙头企业,推动8家为农服务中心与8个基层社双向联合向村级延伸,提升基层社在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农机作业、领办专业合作社等方面的功能,推行“村集体+土地股份合作社+基层供销社”、“村两委+种地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社”等服务方式,对3家基层供销社和4家为农服务中心实施高标准改造提升。二是实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12家为农服务中心、8家基层供销社加快改制、转型、升级,导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10余项,聚集服务决策、信息技术应用、核心竞争力培养、财务管理制度规范等焦点难点,执行财务集中审核、定期复审、发展目标预测分析等多项制度,提升供销特色为农服务体系的规范性、科学性。三是优化专业人才兴社制度。建立与岗位、待遇等相匹配的人才引进、聘用、管理机制,搭建人才使用、培养平台,各为农服务中心负责人年参加市级以上培训30余人次,累计引进本科以上农业人才30多名,与省内外10多所农业院校达成种业研发、人才培训合作协议,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强有力保障。(张建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