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查治玉米褐斑病和顶腐病(农作物病虫预报 第十一期)
- 发布日期:2024-07-15 09:51
- 浏览次数:
根据近期田间调查情况,结合气象预报、历年发生情况等因素综合分析,预报今年我县玉米褐斑病中等发生,顶腐病小发生、个别感病品种中等偏重发生。据气象预报分析,近期我县雨水较多,在地势低洼、积水时间较长的地块可能发病重于往年,应及时查治玉米褐斑病和顶腐病。
防治适期: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
一、发病症状
1、玉米褐斑病:玉米褐斑病是由玉蜀黍节壶菌侵染所引起的、发生在玉米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危害果穗以下的叶片、叶鞘,可造成叶片局部或全叶干枯,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时达30%以上。玉米褐斑病发病初叶片出现黄褐色或红褐色小斑点,严重时叶片上出现几段甚至全部布满病斑,造成叶片干枯。茎秆多在节间发病,叶鞘上出现较大的紫褐色病斑,边缘较模糊,多个病斑可汇合形成不规则形斑块,严重时,整个叶鞘变紫褐色腐烂。果穗苞叶发病后,症状与叶鞘相似。该菌能引起严重的茎腐症状。病株茎基部第节或第二节变黑褐色腐烂,致使病部开裂、折断,病株倒伏。
我县夏玉米因主栽品种多感病,玉米秸秆还田面积大,田间菌源增多,致使玉米褐斑病流行,已成为玉米生长中、后期的重要病害。
2、玉米顶腐病:玉米顶腐病病原菌为亚粘团镰抱霉。玉米处于喇叭口期,在高温、多雨、强光的气候条件下,非常有利于玉米顶腐病的发生。从玉米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发生,但以抽雄前后表现最为明显(7月下旬至8月上旬),症状多种多样,发病植株生长缓慢叶片边缘失绿、出现黄色条斑;或心叶从叶基部腐烂干枯,紧紧包裹内部心叶,不能展开而呈鞭状扭曲;或心叶基部纵向开裂,叶片畸形、皱缩或扭曲。植株常矮化,剖开茎基部可见纵向开裂,有褐色病变;重病株多不结实或雌穗瘦小,甚至枯萎死亡。病原菌一般从伤口或茎节、心叶等幼嫩组织侵入,虫害尤其是蓟马、蚜虫等的危害会加重病害发生。
二、防治方法
1、玉米褐斑病(兼治弯孢霉叶斑病、大小斑病、南方锈病等):以预防为主,加强田间中耕除草,涝后及时排水,散湿、降温,保持田间适宜小气候。也可用7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800倍、25%嘧菌酯悬浮剂60-90毫升/亩、30%苯甲·丙环唑乳油30-40毫升/亩、43%戊唑醇悬浮剂30-40毫升/亩、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40-60毫升/亩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间隔7~10天喷药一次,共防治2~3次。
2、玉米顶腐病:发病初期选用58%甲霜灵·锰锌300倍液或50%多菌灵500倍液,加配50%氯溴异氰尿酸1000倍液等喷雾,间隔5-7天喷施2-3次。重发地块,可选用18.7%丙环·嘧菌酯悬浮剂50-60毫升/亩、17%唑醚·氟环唑悬浮剂50-60毫升/亩、250克/升吡唑醚菌酯乳油30-40毫升/亩等药剂,对水后均匀喷雾。
三、防治措施
1、玉米“一防双减”技术措施。于玉米大喇叭口至初穗期,采用杀虫剂、杀菌剂等混合,再加入磷酸二氢钾、氨基酸水溶肥和芸苔素内酯等进行一次性施药防治,可调节玉米中后期生长及需肥状况,提高玉米抗病虫和抗逆能力,促进玉米健康生长。
2、统防统治与群防群治技术措施:采用先进的大型植保喷药机械、植保无人机等,大力推广统防统治和群防群治,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有效解决玉米穗期植株高大、人工喷药难
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