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科技局十四五发展规划总体思路目标

索引号: 11370829004334008L/2024-14395 发布机构: 嘉祥县科学技术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成文日期: 2024-08-20 失效日期:
有效性: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视察济宁重要讲话,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立足我县经济和产业发展实际,紧紧围绕我县实施新兴产业培育和传统产业提升“双轮驱动”发展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升企业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吸纳承载和转化能力、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完善科技管理、服务和科技研发创新体系,深入推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创新型科技企业培植、研发平台建设、产学研合作、人才引进”科技创新工程,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

围绕增强科技创新对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速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提升企业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吸纳承载和转化能力,着力强化科技与经

济发展的紧密结合,逐步形成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以企业为主体、科技研发平台为支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服务机构为主体、科技信息平台为支撑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管理和科技服务于经济发展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企业科技研发、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水平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有较快发展;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科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科技人才队伍取得较快发展;全社会科技投入明显增长,科技综合实力、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进入全市前列,进入全省创新型县市行列。

1、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占GDP比重达到1.5%以上,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以上。各类创新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每年承担实施市级以上重点科技研发计划项目20项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5%以上。

2、科技支撑产业转型发展能力显著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显著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过35家,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过5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或超过30%,主要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明显加快。

3、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完善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人才。到“十四五”末,引进培育专家10人、泰山学者特聘专家10人,全力引进外国专家人才,实现外专人才零突破。

4、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作用明显提升。根据我县产业发展对科技研发创新的实际需求,大力推进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孵化器、“人才飞地”等研发创新平台建设,新增院士工作站2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10家,各类企业研发创新平台总数达到35家以上。

三、重点任务

紧紧围绕我县经济发展总体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技术需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构建现代新型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中的引领支撑作用,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大力支持重点产业领域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活动,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着力破解制约产业转型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扎实推进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行业骨干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展重大关键技术研发,联合建立研发平台,建立以企业为主导、产学研合作的重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带动提升企业的科技研发和自主创新水平。

(一)着力构建支撑新兴产业发展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新材料、装配建筑、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产业为重点,加强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规划建设一批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重点突破化工基础材料、新能源材料、建筑新材料、新型复合材料、新型纤维材料等领域制造加工和应用关键技术,努力破解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技术瓶颈,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1、新材料产业。以我县化工园区及益大新材料、世纪阳光、三牧新材料等骨干企业为依托,发挥工业园区产学研融合创新载体功能,围绕打造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链条,加大对高品质油系针状焦、高端有机颜料、聚烯烃催化剂等新材料的技术研发力度,加快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带动性的创新成果,完善新材料产业协作配套研发体系,推进特色资源高质化、产业化利用,打造全省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研发基地。

支持益大新材料联合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上相游关联企业,积极开展战略性新型特种炭基材料国产化研制项目。依托益大针状焦院士工作站,组建国家级水平的特种碳材料研究院,促进油系针状焦产业集群发展。支持灏镒新材料以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硅碳负极材料为依托,开展高功率动力锂电池电解液和新型添加剂的研发生产,实现电动汽车高低温下续航里程500KM及相关安全性技术目标。以世纪阳光、三牧新材料、祥泰和等骨干企业为主体,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和研发平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化工颜料中间体、聚烯烃催化剂等精细化工产品项目的研发生产,着力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条,打造精细化工材料及产品生产基地。围绕世纪阳光3万吨高端颜料及4万吨颜料中间体建设项目,组织开展吐氏酸颜料中间体、水性油墨专用颜料等中间体产品及制备工艺的研发生产,进一步拉伸产品链条,扩大产品规模和市场份额,建设国内一流的高端颜料产业基地。支持三牧新材料充分发挥自身科技研发、人才资源优势,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合作,建立标准化实验室和独立研发中心,联合开展保湿抑菌剂辛氧基甘油及配套中间体、心脑血管沙坦类医药中间体技术产品的研发生产。

2、新型装配建筑业。以德丰重工、嘉达装配建筑、鹏程路桥等骨干企业为依托,积极开展装配建筑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和新型施工工艺的研发推广,支持德丰重工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建设发展研究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展FK轻型预制外围护系统、轻质ALC内墙板、智能钢筋、钢筋桁架楼承板、一体化装饰板等新型墙体材料生产加工项目的研发生产,延伸研发设计、部品生产、装配施工等建筑产业链条。支持鹏程路桥、金鹏科技等骨干企业与齐鲁交通集团合作,共同开展高端沥青产品研发及基质沥青改性、道路沥青冷再生技术的研发,引进应用先进智能化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推动建筑领域的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3、高端装备制造业。立足我县现有装备制造产业基础,以中材大力、巨通机械、晨光胶带、祥农、中运、宏迪等骨干企业为依托,重点加强特种车辆、装备零部件、新能源汽车等产品材料制备和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以中材大力为依托,加强与航天六院101所、中科院理化所、山东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碳纤维缠绕大容积钢制复合瓶及碳纤维复合缠绕长管拖车生产技术的研发,研究开发加氢站成套技术,努力突破液氢储运真空绝热技术瓶颈,实现高压氢气储运向液氢储运产品的转型升级,加快形成储瓶组、储罐、车载气瓶、长管拖车、加氢站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促进高端储运装备的产业化发展。

4、人工智能产业。以盈和电子、兰动智能科技为依托,开展电子元器件、智能生产监控与检测系统研发。重点支持盈和电子5G高频射频电路陶瓷基板关键技术研发,通过高频陶瓷材料设计及优选、陶瓷材料改性及浆料配方、高频陶瓷基板制造、高频陶瓷基板产业化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力争突破5G通信上游材料的瓶颈技术,实施高频射频陶瓷基板自主产业化。支持兰动智能科技基于工业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相融合的智能生产监控与自动检测系统关键技术研发,有望实现多项技术突破。同时,积极引导智能化应用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引导企业部署和应用低成本、模块化的智能模组和系统,在配料、装配、检测、装卸、仓储等整条生产线实现设备间实时数据交互与协同生产,形成制造生产线全流程数字管理,打造“智能工厂”。加快模具、焊接、机床等行业领域的智能成套装备(生产线)开发,实现数字化生产。

(二)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技术,支撑现代农业发展。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和有机生态高效农业,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产业体系,重点加强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现代农业管理和生产技术、农业生物技术、智能化农业设施与装备应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加速提升农业生产的信息化、智能化、集约化水平,支撑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1、生物育种技术及现代种业。以圣丰种业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大豆育种实验室为依托,与中国农科院大豆研究所、山东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开展大豆生物育种技术、种子繁育加工技术和种子活力保持技术研究;全力推进“圣豆五号”大豆新品种研发推广,力争获评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挥圣丰种业、华亚种业、祥丰种业等建成国家大豆良种繁育基地信息中心,加强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实施“良种工程”,着力构建以种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现代种业科技硅谷。

2、生态农业技术。以阳光农科、新希望六和食品、万祥牧业、华亚(华夏)种业等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主体,以中国农科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黑龙江农业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为技术依托,合作开展种苗脱毒繁育、工厂化育苗、测土配方施肥、农业环境修复、面源污染综合防控、土壤微生物培养利用、生物有机肥料、有机垃圾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农业和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等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全面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着力构建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重点支持阳光农科与上海师范大学植保学院、南京农业大学、黑龙江农业大学等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联合开展植物脱毒组培繁育技术、农业功能微生物资源发掘利用技术、土壤改良与微生物修复技术、微生物秸秆堆肥生产技术、有机垃圾及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以及生物菌剂系列产品开发等有机生态农业科技项目的研究开发;支持以新希望六和食品公司为主体,开展畜禽产业集群区域型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建设以及畜禽粪污资源循环利用技术的研发;支持以万祥牧业、天歌养殖为依托,持续开展奶牛生态发酵床环保养殖技术、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支持利博家庭农场以山东大学控制工程学院为依托,合作开展云基秸秆造肥机器人研究项目及多元菌剂融合造肥技术的研发推广,提高田间作业效率和农作物秸秆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围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开展主要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功能性食品加工技术、农产品贮藏保鲜及冷链物流配送工程化技术、有害残留快速检测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技术,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功能食品,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促进农业提质增效。以嘉冠油脂为依托,重点支持嘉冠油脂与中粮集团、北大实验室合作开展豆粕深加工及卵磷脂产品技术研发,积极开发压榨食用油、异黄酮、大豆蛋白以及膨化大豆、发酵饲料等产品,延伸大豆加工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培植大豆加工主导产业。以新希望六和食品公司畜禽产业集群区域型生态循环产业园建设项目为依托,与南京农业大学黄明教授及其研发团队合作,开展鸭肉及鸭血高值化加工关键技术研发与产业化项目的开发,集中攻克鸭肉内源酶品质调控技术、鸭肉高压静电保鲜技术、高效节能鸭血粉加工技术等关键核心技术,为加快畜禽产品加工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以中农联•鲁南农产品电商物流园项目为依托,推动“一园”“一体”建设。“一园”是具有一体化便易营商特征的一站式综合性产地批发市场。涵盖全品类农副产品和生活物资交易区,仓储冷链物流配套区。并配套建设品牌孵化推广中心、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商户服务中心、金融结算中心、电子商务信息中心、园区监控调度中心等六大服务中心。“一体”是以国际视野打造,BLOCK建筑理念设计的一站式主题体验购物生活中心。涵盖主题休闲体验街区、创智SOHO、中心农贸展销区、星级酒店居住区。

4、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济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嘉祥园区)大豆种业产业园为依托,建设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十四五”期间,产业园将立足大豆种业优势,做大做强现代种业,加快构建现代种业协同创新体系;积极完善良种繁育基地设施条件,高标准建成“五化”良种繁育基地,全面提高大豆良种供应和保障能力;延伸种业科技研发、生产加工、交易交流、会展培训等链条,稳步推进现代种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是以梁宝寺镇为主体建设区,依托农业农村部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高标准建成“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信息化”良种繁育基地,支持种业企业通过土地流转、托管服务、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稳步推进嘉祥县良种繁育面积达28万亩,辐射带动汶上县、梁山县、郓城县等周边县市30万亩。二是充分利用嘉祥县种羊场办公区130亩建设用地,规划建设种业科技创新中心等,为种业及配套产业企业提供科研用房、办公场所、商贸交流和展览展示场地等;在燕尾河村北侧和东侧规划建设500亩种子仓储物流基地,为种子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提供设施用地;在种羊场区东侧规划350亩综合配套产业用地,满足特色农产品加工、电商物流、农资供应、农机服务等产业发展需求,实现产业集聚发展。

(三)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传统煤化工、纺织手套、机械加工产业改造升级为重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自动化控制、先进智能制造、环保节能、资源综合利用等高新技术,对传统企业进行嫁接改造提升。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新装备等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重点,以提升传统企业对科技资源要素的吸纳承载和转化能力为核心,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步伐。

1、煤化工产业。支持以祥泰和、远联化工、阳光煤化、辰星碳素等骨干企业为主体,升级改造工艺技术、原料路线、主要技术装备,控制初级产品规模,大力发展精细化工、有机颜料、新型助剂等深加工产品。加强物联网、4G技术、工业控制、自动化集成系统、MES系统、ERP系统在化工生产管理、物流营销方面的推广应用,引进推广清洁生产工艺,建立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淘汰落后产能,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重点支持世纪阳光依托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青岛科技大学,合作开展双乙烯酮及衍生物均相催化剂控制技术、DCS系统控制新型精馏技术、有机颜料中间体废硫酸及副产品资源化利用技术的研发及新型高效减水剂产品的研发生产,延伸煤化工产品上下游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支持祥泰和利用阳光集团产品链优势,自主开展催化加氢还原技术、均相催化控制技术、化工生产废热废水资源化回收利用技术的研发,主攻氯苯胺系列产品的研发生产。

2、纺织服装。以引进开发新型纺织材料、功能性纤维、高精纺面料、防护装备产品为重点,积极引进应用无梭织机、cad打版系统、产品检测、新型印染工艺等先进技术装备,提升生产装备和工艺技术水平,加快传统纺织企业的改造升级。重点支持圣润纺织加大科技投入,加强产学研合作,以西安交大、西安工程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为依托,联合开展功能性腈纶混纺纱线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开发,加大对高档抽纱刺绣产品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产业规模,打造全国最大的功能性腈纶混纺纱线研发生产基地和刺绣台布生产基地。以建华中兴手套骨干企业为龙头,重点开展高强、防火、防寒等特殊防护功能手套、高档滑雪运动手套产品的研发生产,加快推进纺织辅料产业园、手套产业园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纺织行业“两化融合”,实现产业生态发展。

3、机械加工。立足我县现有机械加工产业基础,以巨通机械、恒业金属等骨干机械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引进应用自动化产线集成技术、智慧制造支撑技术、智能化生产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动机械制造行业向柔性、绿色、智能、精细化转变。大力推进传统企业两化融合,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支撑提升产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服务环节的信息化水平。逐步实施“数控换手、机器换人”工程,鼓励支持企业引进应用高档数控设备、机器人技术装备,提高关键生产制造工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四)加强产学研合作,持续推进企业产学研合作研发平台建设。依据我县产业发展对关键核心技术和高端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大力引导支持企业积极“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委托研发、技术转让、技术入股、科技研发项目合作、科技成果转化对接、科技专家团队和高端科技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科技合作,联合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大力引进高端专家团队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不断增强企业对现代科技的吸纳承载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

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发展技术需求,以重点产业骨干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支持骨干行业和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在高端化工、新材料产业领域,以益大新材料、世纪阳光等骨干企业项目为依托,加快建立研发中心。支持益大新材料依托油系针状焦高精细化学材料综合利用和石墨烯生产项目建设,加快创建油系针状焦重点实验室、针状焦研究院等国家级研发平台;支持世纪阳光以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化工研究院为依托,联合建立“世纪阳光化工产业技术研究院”,打造化工中间体研发平台;支持圣润纺织与西北纺织工业大学联合建设“山东圣润西北纺院工业技术研究院”。在装配建筑产业领域,重点以德丰重工为依托,与山东建筑大学、山东建筑科学院合作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重点支持中材大力与浙江大学化工机械研究所、航天六院101所等专业科研机构合作,联合建立氢能源储运技术创新中心。在生物育种和生态农业技术领域,重点支持阳光农科与南京农业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邓子新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合作,联合建立阳光农科院士工作站,进一步完善圣丰种业“中科院大豆基因编辑育种联合试验室”建设。

(五)大力培植科技型企业,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和统筹协调职能,积极引导创新资源向实体企业集聚,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技术研发创新活动,推动企业逐步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技术转化应用的主体,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的形成与发展,激发企业创新动力、增强创新活力、提升科技实力。

大力培育创新型企业。对接国家、省市新一轮技术创新工程,以主导产业领域骨干龙头企业为重点,支持优势企业围绕产品更新、技术升级,牵头承担实施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课题和国家、省市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创新工程项目,开发核心技术产品,发展成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在产业技术创新中的引领作用。支持中小微企业参与实施“小升高”培育计划,建立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后备库,实行定向重点培育,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加速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引导支持企业开展各种研发创新活动。鼓励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持续稳定地增加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申报实施市级以上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开展各种技术研发创新活动。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普惠性政策,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研发费用财政后补助资金、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技术交易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促进企业创新发展。

(六)统筹发展各项社会公益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围绕生命健康、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对现代科技的新需求,以改善民生、营造绿色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统筹推进各项社会公益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关键技术引进研发,提升社会发展质量水平。

加强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科研工作。围绕环境污染源头控制、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修复等技术课题,积极推广应用低碳循环、节能减排与清洁生产、大气和水资源污染防控、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现代生态环保技术;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普及推广有机绿色农业、无公害生产、食品安全检测、农业标准化技术,为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技术支撑。

加强医疗卫生科研工作。围绕重大疾病防控、应对老龄化和提升人口质量等重大健康需求,重点加强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重大高发疾病的早期筛查、精准诊疗关键技术的引进研发和普及推广;积极引进推广健康互联网、远程诊断监控、无创检测、便携式体检等现代诊断治疗技术,提高健康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公共卫生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抵御突发性、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能力。

(七)加快科技服务业发展,为全民创新创业提供科技服务支撑。围绕促进企业创新、大众创业,增强科技服务支撑功能,加速培育市场化科技服务新业态,促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加速创新发展提供新动能。

培育发展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围绕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对科技服务业的社会化需求,加强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研究,着力引进和培育研究开发、技术中介、检验检测、科技咨询等专业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交易、管理咨询、科学诊断、科技服务外包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为各类创新创业主体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科技服务。积极融入全国统一的技术交易体系,推动技术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加快发展科技金融。发挥政府财政和金融杠杆作用,积极探索基金合作、风险补偿、贷款保险等科技融资形式,推动财银合作、银企合作,设立创投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发展科技信贷,开发科技信贷产品,开展面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有效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题。

(八)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产业、人才一体化发展。坚持把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加大创新型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完善科技人才工作机制,积极营造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动力和活力,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大创新型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根据我县产业发展、技术创新对科技人才的实际需求,通过产学研合作、委托研发、项目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技术创新中心、“人才飞地”等多种方式,大力引进为我县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高层次科技研发人才。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和保障机制,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发挥政府投入引导作用,通过项目资助、创业扶持、股权投资、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鼓励各类企业、经济实体、社会组织有序参与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引进。改进和完善科技奖励办法,加大对科技领军人才、有突出贡献专家、优秀青年人才、创新团队和技术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积极营造人才引进和支持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支撑作用,着力推动技术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培育创新发展新动能,发展壮大新经济,打造转型发展新优势,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

(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强化政府科技管理部门抓战略、抓规划、抓政策、抓服务的职能,提高政府对科技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服务支持功能,超前谋划、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强化科技与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科技研发项目同企业实际需求对接,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完善研发基金、研发项目、创新平台项目等与上级科技发展计划紧密衔接的科技计划管理体制和科技项目决策、执行、评价、监督机制,建立完善科学、公正、公开、透明的创新评价制度体系,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完善和落实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技术交易税收等优惠政策落实力度,营造支持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完善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科技投入政策,落实政府财政研究发展资金,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融资体系,壮大科技创业投资规模。促进科技金融紧密结合,引导和支持金融部门增加科技信贷规模,建立科技发展基金和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基金。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的合作,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支持企业不断加大科技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间资本进入科技创新领域,支持科技创新,建立以财政科技资金为先导、社会资本和金融资本共同参与的创业投资体系,促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的创新发展。

(四)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搭建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创新科研组织方式,完善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加强重点产业发展技术需求预测,梳理提炼对我县科技创新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重大科技创新任务,融合技术、人才、项目、平台等创新资源,组织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着力提升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完善优化科技计划体系,加强科技发展计划与国家、省科技重大专项、重大科技项目、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的衔接配合,积极承接国家和省市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以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为引领,带动科技创新水平的提升。

制定出台鼓励支持产学研合作创新激励政策,加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创新支持力度,引导支持企业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创新活动,加强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的技术项目和人才对接,搭建合作创新平台。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引领带动科技研发项目、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引进等各项创新活动整体推进、协同开展。充分发挥企业院士站、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在科技研发、项目引进、人才聚集等方面的创新载体功能,集聚科技、人才资源,引领带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公共科研服务中心和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积极融入全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协作公用平台,加大“创新券”政策实施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五)加大人才政策落实力度,优化人才创业环境。认真贯彻落实加强科技人才工作的意见、加快产业人才引进的实施办法,加大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人才政策落实力度,深入实施重点产业紧缺人才引进计划、高技能人才开发计划等科技人才推进计划,继续实施创新创业领军人才集聚工程、产业紧缺人才引进工程、优秀企业家培育工程。发挥国家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以及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各类研发平台的引领带动和人才聚集功能,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不断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六)加强科技创新生态环境建设。大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完善科普基础设施,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培育创新文化,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继续推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深入开展青少年、农民和城镇劳动者、领导干部、公务员等重点人群科学素质和科技教育培训活动。大力培育创新创业文化,深入开展创新创业政策宣传和培训,积极推动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风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科研诚信、科研道德、科研伦理建设,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全民创新热情,共同推进创新型社会建设。

上一篇:
下一篇: